2024中华肺癌学术大会于2024年5月17-19日在上海市宝华万豪酒店召开,本次会议设置了一个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并发布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在大会现场,本刊有幸邀请大会主席、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介绍大会亮点,解读《指南》更新。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4中华肺癌学术大会于2024年5月17-19日在上海市宝华万豪酒店召开,本次会议设置了一个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并发布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在大会现场,本刊有幸邀请大会主席、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介绍大会亮点,解读《指南》更新。
01
肿瘤瞭望:每年的中华肺癌学术大会都备受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关注。作为大会主席,请您简要介绍本次大会的特色,会议学术内容有哪些亮点,对各分会场的设置用意是怎样的?
韩宝惠教授:本届中华肺癌学术大会是第四届,第一届是在上海举办,第二届在成都举办,第三届在南京举办,这次我们重回上海举办了第四届。
本次会议是由中华医学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性肺癌盛会,邀请了国家癌症中心的专家作专题报告,介绍了我国最新的肺癌发病数据。我们知道肺癌是严重威胁老百姓健康的恶性肿瘤,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106万,死亡病例约73万,不断刷新记录。更高的发病率意味着更艰巨的任务,这一严峻形式对我们从事肺癌诊疗的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以更高的医疗水平服务于患者。
2014年我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担任科研领导时,提出了把早期肺癌变成可治愈,把晚期肺癌变成慢性病的口号。10年过去了,在早期肺癌领域,更多的IA和IB期患者通过手术达到根治效果,而且比例逐年扩大,某些肺癌中心的数据甚至达到75%~85%。对于晚期肺癌,在精准医学的引领下,靶向疗法的研发战绩使肺癌慢病化成为现实,ALK+和ROS1+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断刷新。免疫联合治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中又开辟了新战场,其中PD-L1高表达(≥50%)NSCLC的5年生存期约为30%,而且新型免疫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涌现。鉴于此,本届中华肺癌学术大会的日程聚焦精准医学,针对精准靶向治疗、精准免疫治疗、新型肿瘤药物(比如ADC、双抗和针对LAG-3等新靶点的药物)设置了专题研讨,传递国内外精准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次会议发布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结合国际指南和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审批情况,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制定“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并每年更新,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提供高危人群肺癌筛查、肺癌诊断、病理、分期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导性建议。《指南》出版后受到了全国各地同行的广泛关注。卫建委在肺癌质控工作中也强调采用中华医学会肺癌诊疗指南等文件来规范肺癌诊疗,这说明从政府到专家对《指南》的高度认可。在此,我们也要向全国各地100多名参与指南修订、完善和更新的专家表达感谢。
02
肿瘤瞭望:本次会议发布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请您谈一谈这项指南的特色,解读2024版指南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韩宝惠教授:首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的更新体现了中国特色。以高危人群的筛查为例,《指南》没有照搬欧洲NELSON肺癌筛查试验和美国NLST肺癌筛查试验的结果,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专家的循证证据,确定了中国肺癌高危人群的年龄和高危因素。NLST研究将重度吸烟作为必选项,而我国的女性大多不吸烟,但肺癌的发病率并不低,因此《指南》将吸烟列为肺癌筛查的高危因素之一,但不是必选。家族史和职业接触史也是高危人群的标准之一。肺癌高危人群的年龄设置为≥45岁,这是依据我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流行病学数据。《指南》设立中国自己的肺癌高危人群标准,旨在减少临床实践中的漏诊,改善对非吸烟人群的筛查。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依据我们自己的筛查标准,每百位高危人群中发现1.5位肺癌患者,在国际上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说明这一筛查标准非常适合中国人群。
第二,《指南》的修订纳入了国际最新研究进展。比如,《指南》紧跟国际上的病理学更新,修订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增加了新的免疫组化检测项目。在手术部分,关于哪些患者需要肺段切除,哪些人群需要肺叶切除,国际上也有了更详尽的循证医学依据,《指南》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经过专家投票和讨论,最终形成推荐意见。
第三,药物可及性是《指南》的特色。《指南》将国内药企的已获批创新药物列为重点推荐的对象,以保障患者能买得到用得起,让《指南》推荐真正落地。因为我们知道,再好的治疗方案如果药物不可及,都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03
肿瘤瞭望:《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未来在全国有哪些宣讲计划?
韩宝惠教授:每年4月份,我们召集全国的专家对新一年度的指南进行证据补充和内容修订,最后进行专家投票,并将更新后的指南发表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指南发表之后,全国范围内的巡讲会拉开序幕。全国巡讲由中华医学杂志社主导,当地的专家和指南编写委员会的专家予以配合,全国巡讲的上海站已于5月17日召开。
在过去几年开展的全国巡讲中,我们看到《指南》在各地产生非常好的反馈,当地医生认为其具有实用性、可及性和便捷性的特点,符合中国国情(包括医保政策、带量采购政策等国家政策)。指南巡讲对于提高肺癌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中华医学杂志社的一个拳头项目和重点推广项目。
韩宝惠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
中华肺癌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初保基金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主委
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前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副主委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分会主委
中华肿瘤杂志副主编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委会副主委,后任主委
上海市医师学会呼吸学会副会长
擅长肺癌诊断及多学科治疗,肺癌生物免疫靶向治疗及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第八届中国呼吸医师奖获得者;第四届中国医药产业创新一等奖,多次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三等奖。发表肺癌领域文章300余篇,牵头并主编中华医学会《肺癌诊疗指南》《肿瘤生物免疫靶向治疗》《超声支气管镜技术》专著、主译《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参编专著10余部